今年11月27日,35歲藝人高以翔以及英國59歲名廚Gary Rhodes在同一天猝死隕落,留給大眾一陣愕然與惋惜。在一片譁然中,也再度掀起關於工作過勞的熱烈討論。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以數字來衡量個人價值的資本市場、還有盛行加班的企業文化中,過勞早已成為一個需要被大量關注的議題。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正式將過勞(Burnout)列為一種現代職場現象:「一種與持續、沒有被成功解決的工作壓力相關的慢性綜合症。」而其中的徵狀包括:一個人持續感到能量枯竭、疲憊耗盡;對於工作麻木、負面思想和憤世嫉俗的情緒持續累積;工作效率越來越低。
過勞的危險就在於:我們以為只是因為這陣子的壓力大了些,所以選擇忽視這些症狀,但其實我們已經身陷過勞的狀況。一拖再拖,就像等到病入膏肓才看醫生,在我們身心完全枯竭那一刻才來試著面對,有時就太遲了。
根據美國心理學者Tchiki Davis的研究,發現有四個主要風險因子,容易促使人過勞。這是撇除「工作量」以外,在環境、工作文化和個人心態上的因素。看看你自己的公司和個性,是否屬於這些「危險群」:
1. 個性使然
如果個性屬於比較野心勃勃、容易沈浸在工作中的人,很可能會忽視好好休息、飲食健康等等重要的事項,更甭提和家人、朋友定期好好聚會。事實上,這樣性格的人大多在工作上已經能有系統地處理事情。Davis就建議:為了避免過勞的情形,他們需要把這種能力運用在規劃私人生活。比如說:在每週固定隔出幾段時間來培養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動,像是運動、冥想、閱讀、和朋友聚餐⋯⋯等等。
2 比較心態
這也是容易造成過勞的潛在危險心態之一。人與人間比較競爭的心態並不罕見,平常我們或許都還能調適,但假若你拿手的事情是同儕、同事們擅長的,那你們很有可能藉由延長工作時數、更努力付出來讓自己脫穎而出。
假如你是一間媒體公司節目企劃部門的佼佼者,突然兩個新人加入團隊,他們的點子很快被上層採納而且得到不錯的反饋。這時,你為了保全自己王牌地位,選擇開夜車寫企劃。結果,一個又一個禮拜過去、甚至好幾個月後,你仍沒辦法跳脫比較心態,同時也正慢慢被過勞的危機吞噬。
倘若你在難以調適比較心態的情況下,就會建議多和跟自己工作性質迥異的人相處。比方說,多結交和自己生活圈截然不同的朋友,藉此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能拓展自己的心境、有機會轉移和身邊人比較的執著。甚至狀況許可的話,你可以讓自己進到一個分工比較具體、截然不同的職場環境。這樣在對方有一定成就的時候,你也比較不會立刻把自己與之相比喔!
3 成長背景
當我們長大時,被灌輸「成功是某種特定的樣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擠進高門檻」這種概念,過勞就很容易成為這種想法的副產品。當人們感覺自己沒有活到他們的極致,或者符合別人給他們的標準,他們傾向藉由過度工作來達成期待。因此容易導致一系列後續的問題,比如:睡眠、健康、和事業前景,甚至焦慮和憂鬱。如果在你生長的文化背景,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成為明日之星,那你就很有可能是過勞的高危險族群。
我們可以試著做的是:將自己調整成成長心態,相信人是可以成長、改變並進步的。不一定人人都是天生好手,但透過努力我們都可能成為一顆明日之星。但要小心,不要因為想成長而讓自己繼續過勞。在這樣心態調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確保你能夠接納並且同理自己。
4 產業風氣
假如你身處矽谷或科技新創重鎮,你所聽到的話題都是成功創業家如何犧牲睡眠、吃飯時間和私人社交時間來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帝國,那你也很可能受這種風氣影響而漸漸長出「過勞」的危險因子。所以瞭解你自己的底線在哪裡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接受最長的工時是多久?」、「人生中錯過什麼我會後悔不已?」、「會破壞生活品質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當你清楚自己的底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之後,你才能更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發聲。
當我們關切著如何達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時,其實不應該想著該如何讓兩者達到靜態平衡。(閱讀更多: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是不存在的!)我們更應該回歸到自己身上,傾聽身體的聲音,花時間好好了解自己的體能和心理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質,才不會忙到最後才發現:原本該是用來滋養你、過上美好生活的,最後卻僅僅讓你完全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