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的工具,可能讓你更浪費

在現代社會史上,汽車的發明無疑的是發展的主要功臣,因為相較於步行和馬車,汽車便利又快速,也大幅提升了社會整體的生產力。

那我們提出一個思考問題:你覺得以整體來說,一輛汽車為我們生活所貢獻的「平均速度」有多快呢?

要計算出這個答案,我們可以把汽車每年行駛的公里數,除以每年的行駛時間應該就可以算出它的平均速度,對吧?但這只是初步的算法,因為你也必須要考慮到「因為有了這台車,而造成的所有時間成本」例如:

    1.   買車過程要花的時間
    2.   洗車、維修、加油的時間
    3.   因為開車而塞在路上的時間
    4.   找停車位的時間
    5.   特別彎道去開車而花的時間…… 等等

奧地利哲學家伊凡·伊里奇 (Ivan Illich) 就曾經用這樣的計算方式,把各種隱藏的時間成本加進去,結果計算出一輛汽車為一個當時的美國車主所貢獻的平均時速,大約只有每小時六公里左右。這大概跟步行的速度差不多。

伊里奇將這個概念稱為「反生產力」(Counter-Productivity)。意思是說,許多科技和作法,看似為我們省了不少時間,大幅提升了效率,然而,當我們把隱藏成本一併算入考量,會發現省的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多,搞不好還倒貼。

即時通訊,就是一個造成許多反生產力的工具。有時候正是因為通訊很方便,結果一個工作在群組裡討論半天,實際要執行的時候,還要搜尋過去的留言,重新整理,再發一個總結,再做更多確認才能讓大家達成共識。在過去時代,如果詳細規劃一下,是否開一次會議就能擬定計劃了?需要聯絡的時候,一通電話或一封 E-mail,是否也就能解決問題,說不定還更省時間?即時通訊增加了互動沒錯,但互動過程是否降低誤差、增加效率,還是增加了雜訊、多講了廢話,成為團隊的反生產力來源?

智慧型手機本身就是個矛盾物品。它確實為我們生活添了許多便利,但如果我們把所有它所造成的分心、對生活無貢獻、沒營養,只是打發時間的功能都算進去的話,一支手機真正對我們生產力的貢獻有多少呢?

我自己有個感觸很深的經歷。幾年前,為了一個重要的音樂製作案,我買了一套全新的電腦錄音設備。當時在店裡看到示範時,我就覺得這套系統有那麽豐富的效果和音色,一定能讓我如虎添翼,飛速的完成這個音樂製作案。

結果呢?設備抱回家,光是安裝就花了半天,研究這套新系統和解決各種驅動程式的相容性又花了一整天,瀏覽新音色和功能也讓我精疲力竭,電腦當機更是令人抓狂,根本沒心好好創作。也因為對這個系統不熟,工作反而更慢,也更沒靈感。後來實在得交件了,心急如焚之下,我還是回去用之前的舊電腦。那套新系統在這個專案上,只扮演了反生產力的角色。

許多「省錢的機會」也跟省時間的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時候打折,民眾大排長龍幾個小時,為的是買一些特價品、換一些贈品。但如果你把那多出來的時間,對照到平常的工作時薪,可能會發現其實半天下來,你根本沒省多少錢。除非……你認為時間不是錢。

你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哪些東西有反生產力呢?只要我們多一分留意,其實它們處處可見。今天提出這個概念,不是叫我們最好都回到舊時代的日子。新的工具有它們的好處,只是不要忘了它們也都有隱藏的反生產力成本。把這些成本都很務實的計算到生活裡,我們才不會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日子過得有多快,一轉眼驚呼「怎麼又一個月了!?」

作者

劉軒 / 知名作家、全方位創作家、DJ

現在身分為「軒言文創發行人」,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過去曾擔任許多公司的品牌顧問及各大活動主持人、DJ,有著專業的心理學背景,也有豐富跨領域的人生經歷。出版過許多暢銷書籍,寫作功力深厚,風格知性又不失幽默,文字舒服明瞭,擅長用清晰的口吻和簡單的文字傳達心理學的精神。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的運用,希望幫助每個人成為有效的溝通者。

你的購物車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