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孩子打乖了,也就打廢了

成長過程中,你遭遇過家人的體罰或語言暴力嗎?

而你,是否曾對孩子使用過體罰或語言暴力呢?

每個人或許都曾有憤怒到想打人的經驗、想用暴力來宣誓主權。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況且有時候為了讓對方意識到我們的不滿,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我們也必須有所表示,不能一切都一笑置之。

當了父母後,我們有責任照顧並培養好眼前的小生命。為了他以後能做一個有原則、有擔當、自律的成人,我們需要管教。但為了管教,我們該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尤其當他不聽話時,要表示得多強烈?

以前常聽到一句話:「打是疼,罵是愛。」, 我始終不喜歡這句話。做為教育原則,這其實是在合理化暴力行為。實際上,這往往是父母親下手過重後,說來安慰自己的藉口。但天下父母心,求好心切而引起焦慮也是可以理解的。父母認為這是為孩子好,現在不去管教,以後就可能管不動的,對吧?

體罰和語言暴力,到底有沒有效?以短期來看,當然有效。但人生並不短,孩子打到乖了,你的階段性任務就完成了嗎?

這要看你覺得孩子的本質是什麼?一種說法形容孩子就像小動物,如果沒有好好訓練,沒有被「馴服」,他們就會為所欲為、做事不考慮後果、像野生動物一樣不受控。另一派則認為孩子是個「未成形的大人」,所以應該從小就把他們當作大人看待,管教他們的方式也就跟管理大人差不多:要講理、可以用獎勵和制約、但絕不能動粗。

哪一種看法是對的呢?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似乎兩者都對了一半。

我們現在知道的是,孩子的腦神經連結是成人的兩倍之多,因此學習力和適應力才這麼強。隨著經驗累積,常用的連結會強化,不常用的則會退化,逐漸形成慣性迴路。

但是,一個孩子的大腦並未發展完整,雖然所有的細胞都已經存在,但一些特定的部位,如孩子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完全發展好,他們要到20歲出頭才算真正發展完整,前額葉皮質層是負責「計劃、規劃」⋯⋯等理性思考功能。而這些功能能用來平衡、甚至抑制我們情緒化衝動行為。所以,我們作為父母親在看待自己的小孩時,應該把他們視為一個海綿或是一個全新出廠的晶片組,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設計這個晶片組。

身為一個設計師,你想要通過讓孩子的大腦鏈結充滿了各種的疼痛和創傷來導向你所認為的正確的行為?還是你會選擇加強那些對的鏈結來產生正確的行為?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力求做什麼?我想應該是幫助孩子設計出一些行為和觀念以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正確的思考方式和態度,而這些有原則的設計,可以幫助他們更獨立思考,並且延續一個正向成長的生活態度。

父母不能做什麼呢?我會建議:「不要懲罰任何我們認為當下不能被接受的行為或舉動」。如果我們懲罰了那些我們看著不順眼、心煩或丟臉的行為,把孩子的大腦鏈結意義砍掉,直到剩下的是一個乖巧聽話,我們認為能夠控制得住的小機器人。孩子真的能夠控制嗎?從現在來看,他是能被控制的,但孩子會不斷成長,而你會往相反方向發展,這時結果又會是如何呢?

作者

劉軒 / 知名作家、全方位創作家、DJ

現在身分為「軒言文創發行人」,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過去曾擔任許多公司的品牌顧問及各大活動主持人、DJ,有著專業的心理學背景,也有豐富跨領域的人生經歷。出版過許多暢銷書籍,寫作功力深厚,風格知性又不失幽默,文字舒服明瞭,擅長用清晰的口吻和簡單的文字傳達心理學的精神。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的運用,希望幫助每個人成為有效的溝通者。

你的購物車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