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小時候的記憶非常有意思,今天想到一件往事,我特別想寫篇文章分享一下。
那年我的女兒千千才七歲,某天早上,我聽到我太太問女兒千千,過去我們不在家的時候,她跟弟弟還有跟婆婆做了些什麼事。但是我們發現她的記憶是一個、一個的單一事件,似乎串不起來,而且有時候她記得兩件事發生的順序可能是顛倒的,或是裡面有一些細節根本就不正確,不合邏輯。當我們問岳母的時候,她跟我們說的版本,又跟小孩記得的不一樣。
當然,做父母親的會很懊惱。孩子怎麼記性那麼差呢?怎麼事情先後順序都會搞錯呢?女兒很有想像力,但記憶怎麼會那麼不可靠呢?
所以,我就去查了一下有關「兒童記憶」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
七歲,似乎是一個奇妙的年齡,在這之前,小孩可能會記得很小的時候發生的事情。但是過了七歲的小孩,可能會開始忘記很多七歲之前的事情。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是否也是大約從七歲,也就是大概小學一、二年級之後的記憶比較完整,而在這之前的記憶就很片段?說不定只是一個畫面,一個場景,但不記得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這個現象,叫做childhood amnesia:童年失憶。這講得不是在童年的時候失憶,而是長大後對於童年的事情失去記憶。而這個臨界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似乎就是發生在七歲。七歲之後的記憶,比七歲之前的記憶清楚許多。
為什麼呢?心理學者有幾種假設。有一個假設是說,大腦在發展的期間,有一些功能還沒建立好,例如掌管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還在增加細胞,這就好比如果你的記憶是一顆硬碟,這顆硬碟在小時候一直在自己擴充容量,這時候你寫入硬碟的資料可能今天在這個區塊,但過了一段時間它的位置就改變了,因為中間多了很多新的細胞。原本連在一起的記憶就被分開來了,也就找不到了。
另一個假設論述,是說小孩腦袋裡,負責整理跟歸納記憶的部位,要到七歲左右才會發展好。這時候整個記憶系統才算是能夠完善運作,所以七歲之前的事情,當系統整體升級之後,檔案就可能亂掉,因為用來儲存跟回放記憶的方式改變了。
有些近期研究也發現,當父母親經常陪孩子聊天,跟他們一起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時,孩子們比較可能保存那些記憶,這就連結到第三個假設論述,也是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那就是:
因為孩子在小時候體驗世界是一個個片段,也因為還沒有發展出完整的邏輯觀念,還不懂前後順序跟因果關係,而且還沒有足夠能力把這些片段在腦裡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因此,當這個邏輯系統在七歲左右形成的時候,就很容易忘記之前的事。不過研究發現,如果家長時常陪孩子一起回憶,這時候父母親可以提供故事架構,而孩子們可以跳進來補充自己記得的場景片段。透過這樣的方式共同重新拼湊這個回憶,孩子就更可能記住這件事,因為他腦內已經建構出一個有順序、富有邏輯的完整記憶故事。
舉例來說,當我跟孩子們回想之前去上海迪士尼,結果不巧碰到颱風天。陪他們回憶的時候,我開頭就說:「啊,那天一下車,傘撐起來就開花了!然後我們四個人穿著雨衣走到入口⋯⋯」這時候孩子突然說:「我們進去就買爆米花,然後還把那桶爆米花塞在雨衣裡面!」我緊接著說:「媽媽帶著那桶爆米花,整個雨衣鼓起來,看起來像是孕婦!」我們再繼續回憶,接下來去玩什麼遊戲設施、肚子餓了去哪吃⋯⋯。逐漸地,一整天的行程就像回放電影似的被重新回顧了一遍。有意思的是,孩子們不曾一次提到吹風淋雨的難受,那些都只在我跟老婆的記憶裡而已。
你可以說孩子只記住他們想記住的,就像是他們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一樣。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缺乏一個完整敘事的能力。這個部分可以由我們家長協助,孩子則會把他們記得的東西串起來,這時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一些細節冒出來,像是那桶爆米花。
人類學者也發現,在紐西蘭原住民毛利族文化中,父母親就時常會陪孩子一起進行這種回憶,而毛利族的許多成人,連自己兩歲半時期的事情都會記得,是全球平均回憶年齡達到最早的。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很可能,我們能記得過去的事情,是因為我們可以把他們組成一個故事。
因為我們記住,所以會說故事,但也因為我們會說故事,所以我們能夠記住。
所以用說故事的方法陪孩子一起回憶,偶爾回想之前的美好假期,一起去哪裡遊玩的經驗,說不定能讓全家記得更清晰。
而且,因為每次說故事也都會稍微修飾一番,說不定還能藉此把過去的遭遇講得愈來愈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