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收到讀者們傳來的問題,雖然多半是個人的問題,但往往也是大家的問題,我想,透過回答問題,也可以帶給朋友們一些有價值的訊息。
我曾經收到一個問題,其實提問的朋友比較像是在自我剖析,講到一個自我糾結點,他說:
「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善良的,總是能感知、體會和理解他人的艱難和痛苦,安靜主動的給予寬容、諒解或者幫助、關懷。但有時候,發現自己其實是極其冷血的,大多數對他人的忖度,卻都是負面、陰暗的,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瞬間萌發的某個想法、處理事情的一些方式,有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冷酷、理性和決絕。 我應該是善於反省的,只是反省出的結論又未必能影響我下一次的「第一反應」。誒,其實也沒什麼,就是想說一說。好了,晚安!我睡了!」
我不清楚這是提問還是告誡,不過我很感謝這位朋友把自己的心聲這麼坦誠的與我分享,其實我覺得光是看這個文字的語氣,就覺得這是一個挺直率、大方的人,我甚至覺得這種人可以當個朋友。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要跟這位朋友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善良但又有陰暗的一面,這不表示你有什麼人格缺陷。了解自己的陰暗面,是每個完整人格形成的必經過程。
人有邪念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邪念,還相信那是善念。
這讓我想到《達文西密碼》這部小說(也有改編成電影)裡,有一個角色,是一個很瘋狂的教徒,他相信人要追求絕對的聖潔,所以每次他有不好的念頭的時候,他就會拿鞭子狠狠的抽打自己,用痛苦來洗淨自己的邪念,但同時,他又以「為上帝主持正義」的名,四處殺害他視為對教會有威脅的人。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角色,但你看看世界上現在還有多少人,仗著自己信仰所謂「真神」的名義,做出各種違背人性的事。
我很欣賞的一位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就曾經說:「我認為人無法認清自己能夠成為的善良,直到他能夠認識自己能夠達到的惡劣。」他的觀點是,我們需要從歷史學習,我們不能夠去粉飾那些人類的悲劇,那些往往源自於光明正義,但最後演變成冷血屠殺的事件。我們需要認清自己都可能有邪惡的一面,但同時也有善良的一面,而從中盡可能做一個選擇,不僅是對自己好、對家人好,而且對社會好、對世界好、對天地好。
至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也沒什麼問題,本來防人之心就不可無。只要不因為這樣,所以主動去陷害人家。像是許多合作的契約書,都會一開始寫「甲乙雙方以友好基礎合作」,當然接下來還是要一大堆條款,就是為了以防遭受不公平,或不受信用的待遇。但如果你想用契約書當成圈套,或把合作視為一種利用關係,那你就會很累,律師費也會很高。
最後,我分享一段我父親的文字,來自於他之前的一本書《冷眼看人生》:
愈是有熱心的人
愈需要有冷眼!
使你不失之主觀、不反應過度、不意氣用事。
使你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人世的恩恩怨怨,
都能冷冷靜靜、一一化解。
有一天終於頓悟:
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