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自己想做的事,你別管!」
「你為什麼老是否定我做的事?!」
你的孩子也曾這樣對你說話嗎?青春期的孩子總有好多自己的想法、看法。他們的邏輯比小時候清晰,想得比以前多但又不夠成熟,做出來的決定或說出來的話總是急得父母跳腳或捏一把冷汗。這時候父母到底該如何拿捏、收放對孩子的管教呢?
哈佛心理學專家劉軒及知名雙語主持人艾力克斯在一次對談中,就分享了兩人作為家長的四項重要心法:
1. 別急著對孩子說 NO
面對孩子的想法,艾力克斯如果不認同或態度保留,也不會急著當下否定孩子,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孩子應對進退。有一次,艾立克斯的兒子 Ryder 說想當電競選手,他對Ryder 說:「想當電競選手當然好啊!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你從今天開始一天打十小時吧!每天練,我們朝世界冠軍的目標前進!」
練一星期後,艾力克斯又問Ryder:「你在你朋友圈裡打到第幾名啦?總共多少人在打?」Ryder回答:「第三名。朋友包括我總共十個人。」艾力克斯就趁這個機會讓Ryder想想:「如果每天練這麼久,十個人中還只能打到第三名,打進全世界要付出多少辛苦?」Ryder當下沒多說什麼,後來也沒再提起想當電競選手。
面對孩子的夢想,現代許多家長會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支持孩子夢想的力量,一方面卻又擔憂孩子涉世未深設下的目標會不會太不切實際?劉軒就從教養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艾力克斯的做法其實挺高明的。因為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抨擊或否定孩子的夢想,而是給出空間,讓孩子認真去嘗試。試了之後,如果成功則皆大歡喜,但若失敗,最起碼也對原本的夢想有了更務實的認識。但倘若孩子選擇放棄,家長也不要直接數落孩子,讓他們灰心、往後不敢嘗試。建議可以透過引導,讓孩子藉由這個經驗更認識自己。
2. 家長如何做彼此的最佳隊友
教育,往往也是家長之間的默契考驗。假如一方管教孩子嚴厲了點,另一方不認同,該當下制止嗎?
艾力克斯就坦承因為自己脾氣較火爆,很多時候需要妻子李詠嫻一個眼神提醒,讓他及時煞車、冷靜下來好好說話。同樣地,妻子管教兒女時也有情緒激動的時候,這時艾力克斯一樣不會干涉對方的教育方式,只會提醒彼此情緒控管。他們之間有個彼此暗示的句子:「Can I talk to you for a sec (我能跟妳借一步說話嗎)?」這時,情緒較激動的那一方就會先離開現場,彼此不用多說什麼,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提醒彼此冷靜下來的暗號。如此一來,他們也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支持另一半的教養方法。
試想,假如一方在管教,另一方在旁邊拉著說:「好了啦,你不要那麼生氣嘛!孩子也不是故意的」,這不僅會傳達給孩子矛盾的訊息,也容易傷害夫妻間的和氣。這不僅是教養理念,更是伴侶間相處的智慧。劉軒和妻子Cardin在家也堅守一個同樣的原則:「絕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互相抵觸彼此的教育理念」。
3. 不要急著給答案,勇敢讓孩子面對挫折
很多時候身為家長,看著自己的孩子用比較笨拙或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多少會心急。這時,總好希望可以直接告訴他捷徑怎麼走。艾力克斯也曾經是這樣的爸爸,但後來他也漸漸領悟:「其實孩子也是用自己的方式、速度,努力不懈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只要目標確立沒問題,多繞點遠路又何妨?
而當孩子在路上遇到挫折,那就是人生呀!即使遇到挫折、犯錯了,正好是一個機會讓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從挫折中學習。錯過、痛過,才能打從心底告誡自己別再犯下相同的錯。跌倒的時候,也才能認識人生的不同面相,了解到人生免不了有些委屈,重要的是當事情發生後,要面對、處裡、沉澱,並且仍保有繼續前進的勇氣。
4. 傾聽,並保持嚴而不厲
在親子教養中,何時該像個朋友和孩子親近?什麼時候該拿出威嚴要求孩子?這一收一放之間,或許就是身為家長最需要去學習拿捏的智慧。
劉軒分享了一個他很喜歡的教養哲學:嚴而不厲 (strict but not harsh; tough but not mean)。當他在表達對孩子的期望時,一定會嚴格地要求他們做到最好,因為他知道孩子做得到,但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他不會兇孩子,或對孩子苛刻,因為沒有這個必要,這就是「嚴而不厲。」艾力克斯也表示,當孩子受挫時,家長能做的就是傾聽,並且和孩子討論怎麼改變會對現況及未來有幫助,這才是有意義的進步。平常家長是孩子的好朋友,但始終必須保有權威性,因為在緊急且必要時要讓孩子得到必要的當頭棒喝。
人生路上,不是只有大人,孩子也會渴望看見自己更好的樣子。劉軒的《成為更好的自己-給未來少年的心理學通識課》就是以此為理念,希望透過18堂心理課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釐清個人動機、翻轉負情緒,從內而外深入了解自己能如何成為更好的樣子。
這堂課中也收錄了18段劉軒給父母的話,讓家長能一起深入理解孩子在成長路上時常過不去的點是什麼,或許便能更勇敢地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當孩子遭遇挫折時,也能一起面對、處裡、沉澱並且勇敢地往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