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性價比無關,不要患得患失

有一年我跟太太一起到義大利旅行,一路從佛羅倫斯、威尼斯玩到了羅馬。當時,我們在羅馬的地陪帶我們去了一間很棒的餐廳。這個餐廳雖然在觀光客聚集的老城區,非常靠近競技場,但價錢驚人的實惠。一大盤義大利麵才5、6歐,一大份火烤的熟成牛小排,又嫩又好吃但才12歐。菜色便宜、美味,生意當然也很好,現在想想,那樣的價錢會讓人覺得老闆是在做功德。

當時我就想,幸好我們是在佛羅倫斯和威尼斯之後才體驗到這間餐廳。因為在前面兩個城市,相同等級的餐廳都比這裡貴上不少。倘若我們先到這間餐廳的話,那恐怕之後的餐飲體驗都會在我們心中打折扣。

在心理上,人們很習慣把類似的經驗拿來做比較,藉此定出一個「性價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有一本我很喜歡的心理學著作,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他寫的《Stumbling on Happiness》,中文書名叫做《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裡面有一章就在談這個心理現象:假設兩個旅行社各自提出假期方案,一個原價6,000元打折到5,000元,另外一個則是從原本的3,000元漲到4,000元,請問你會選哪個?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要看他們各別專案裏面有些什麼。但基本心態上,你八成在潛意識裡會用比較嚴苛的眼光來從3,000元漲到4,000的方案。

同理,之前我和我太太在佛羅倫斯的餐廳一盤義大利麵都至少10歐,在威尼斯則高達15歐元,牛小排更不用說,起碼23歐起跳。所以,我們後來碰到羅馬這間餐廳的時候就會覺得物超所值,實在太棒了。

但你想如果倒過來,我們先吃過羅馬這間才12歐的牛小排,覺得美味又價格合理。那我們看到一客23歐的牛小排,心裡會怎麼想?坦白說,我覺得這樣我們內心八成會比較容易感到失望。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那次旅途接近尾聲才吃到這麼經濟實惠又美味的餐廳。

「性價比」是我們很自動會在腦中計算的事情。對於性價比,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都會有些不同。但,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專注於性價比,因為如果你總是跟自己說:「這價錢在我住的城市都已經可以請一桌菜了!」這樣想的話,你肯定會對當下感到各種挑剔、不滿。

每次的經驗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場合發生,其實很難做客觀比較。或許,我們能重新把焦點放在:「這個價錢在當下能實際帶給你多少滿足、多少愉悅感?」

如果我們為了追求「高性價比」,而放棄當下的機會,導致該吃飯的時候不吃,該放鬆的時候不放鬆,該做的體驗不做,只因為覺得性價比不夠高、不划算,說不定我們就會錯過許多美好。

當然,這並不代表往後我們花錢都不用考慮。只是,在我們評估的時候,有時也需要提醒自己一個價錢應該是用它帶來的「幸福感」,而不只是用「性價比」來定義。

作者

劉軒 / 知名作家、全方位創作家、DJ

現在身分為「軒言文創發行人」,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過去曾擔任許多公司的品牌顧問及各大活動主持人、DJ,有著專業的心理學背景,也有豐富跨領域的人生經歷。出版過許多暢銷書籍,寫作功力深厚,風格知性又不失幽默,文字舒服明瞭,擅長用清晰的口吻和簡單的文字傳達心理學的精神。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的運用,希望幫助每個人成為有效的溝通者。

你的購物車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