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的想法一再出現,還能改變嗎?

大家還記得我們先前有一篇文章提到「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嗎?

講完了大家是不是也迫不急待想知道,怎麼破解這樣的無助感呢?!

在1960年代的實驗中,塞利格曼發現無論是狗狗、猴子還是人,約有三分之一的實驗對象不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這也讓他發現了這項研究的轉機,不但如此,他們也能更快找到脫離困境的辦法。

而這其中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曾“克服過挫折”,曾運用過自己的行為度過難關,有了這樣的經歷,就不容易被習得性無助影響了,而這樣而這樣經驗在生命中越早發生,效果越好喔!

 

20世紀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理論”幫助我們更好理解,何謂習得性樂觀:

A是Adversity,挫折、困境、面臨的挑戰。

B是Belief,對A的心態與自我信念。
C是Consequence,由B衍生的行動與想法。

 

以ABC舉例,兩個學生都因為上台報告表現不好,而被教授臭罵一頓。

而這件事就是他們的(A)挫折。

 

其中一位是悲觀者,他告訴自己:「我真笨!連上台報告都做不好」「我看我以後畢業也找不到工作了」這樣的想法也就是他的(B)信念,是「無法被改變的」「永久的」。於是他回家跟家人說他要休學,跟父母因此大吵了一架,這就是他的(C)後果。

 

另一位是樂觀者,他告訴自己:「第一次上台難免會緊張麻!」「這次的報告發現了我的弱項,下禮拜的報告我一定要避免再發生」。

大家有發現兩者的差異嗎?樂觀者不會責怪自己不夠聰明,而是思考下一次該如何修正,認為挫折使「暫時的」,也相信這個挫折「是能夠被改變的」。

 

兩人的A是一樣的,但因為有著不一樣的B,而有截然不同的C,影響了兩人走上不同的人生。

 

下次遇到挫折,拿出筆記本,寫下屬於你的ABC來克服生活上的不如意吧!

你的購物車
  •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