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今天狀況看起來不太好耶~還好嗎?」
「嗯……沒事啦,就是心情有點悶。」
這樣的對話似曾相識嗎?或許是你跟家人之間,也可能是和伴侶日常問候,甚至是你內心的對話。
以你的經驗,這樣的對話最後會怎麼收尾?
對方陪著你一起抽絲剝繭釐清這個悶確切是什麼感受、它又是從何而來?
還是對方打馬虎地收尾:「呃……好喔,那晚餐要吃什麼?」,而鬱悶的心情依然在你心中熬著。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社會,日子推著我們往前快步往前走,早上出門上班、上課,晚上聚會應酬或回家打理雜務。
我們可曾在忙碌的空隙間,感受到自己不知不覺皺起的眉頭、繃緊像石頭一樣的肩頸,更重要的,那些壓在心上、從來沒走的不明情緒。
有時候,我們發現那些情緒很複雜而且陌生,不要說跟朋友訴苦,連跟自己都講不清楚,
只能用最粗略的詞彙去描述自己的情緒:「難過」、「開心」、「不爽」,之類的。
無法辨識自己的情緒,就像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卻不知道要去哪一科掛號。
在迪士尼電影《腦筋急轉彎》中,鮮明地描繪出我們的五大情緒:快樂、憤怒、憂傷、驚訝、厭惡,它們也代表著五種不同顏色的記憶球。
一開始,小女孩萊莉在每個情況下都只有一種情緒,無論快樂或憂傷,都是直球對決。
直到他們搬家,面對和朋友的分離、重新適應生活,這對萊莉來說,很多感受都不再熟悉。
她開始陷入低潮,覺得世界上所有一切都不順她的意,但她說不出真正的感覺、因為各種五味雜陳她還無法精準辨識。其實,萊莉心中是感到難過和孤單的,因為她想念以前的家和以前的朋友,而她也對於爸媽決定搬家的決定感到生氣和失望。
後來萊莉漸漸明白,情緒不會是單一的,面對一件事,她會同時擁有好多情緒。當樂樂和憂憂抱在一起,她開始發現那些對於過去日子的惋惜和懷念,正是一種「喜憂參半」的感受。她腦中的記憶球們不再是單一個顏色了,開始變成混合著不同顏色的記憶球。萊莉的內心更成熟了,因為她不再以情緒的原色來看世界,而是能夠接納,甚至欣賞,更複雜的情緒組合,伴隨著更豐富的人生經驗。
《腦筋急轉彎》雖然是一部虛幻的動畫片,但確實道出了情緒管理很重要的一點:學習辨認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者發現:當一個人能清楚辨別自己的情緒,也就可以更有效的去掌控自己的情緒,也更能幫助自己脫離負面感受的泥淖。
辨認情緒的第一步,可以先從日常練習紀錄情緒開始,仔細描摹自己的心情、與觸發它的情境,例如:
「聞到薰衣草精油的時候,我感受到從頭部漸漸放鬆的愉悅感。」
「我看到蜘蛛的時候,牠毛茸茸的腳讓我有一種從頭皮發麻到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噁心感。」
藉由這樣的練習除了熟悉自己的情緒反應外,也可以更清楚自己會被哪些人事物刺激、產生衝動或高昂的情緒,並採取相對應行動。
再來,試著拓展自己的情緒詞彙吧!當你了解到在「感覺很差」範疇裡面囊括:「煩躁」、「感到挫折」、「感覺被質疑」、「不安全感」、「看到黃昏的失落」、「狂歡後的空虛」……等等,會不會覺得:「天哪!我以前太小看情緒了!」
學習這些情緒詞彙,並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對情緒大驚小怪、甚至開始傷春悲秋的人。
拓展情緒詞彙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為自己對症下藥。
當你生氣的時候,原本下意識會找個地方喝悶酒的你,在更精準意識到那個情緒是「工作倦怠的煩躁」。比起喝悶酒到半夜一點,你也許會改變策略,去健身房甩掉那種厭煩感,然後回家好好睡一覺,調整隔天上班的狀態。
當你無法說出感受時,試著寫下來、盡可能具體地描述。感受是自己的,但這世界上可能還沒發明出足以精確定義我的感受的詞彙,而我們是最有資格為自己的心情取一個好名字的人。所以當你一再地感受到某種情緒而詞窮時,不妨給那陌生的心情取個綽號,比方說:「即將回家面對父母問到自己的工作狀況而有的焦慮,我就稱他為『老焦』好了」。如此一來,當我們在情緒來襲的當下,可以對自己說:「老焦啊,你先到旁邊坐坐,喝杯茶冷靜一下,讓我回答完爸媽的問題。」如此「人格化」你的情緒,能讓你更容易控制它們。
辨認自己的各種心情是情緒管理的重要根基之一,而情緒辨識是可以被練習的,一切端看我們是否願意為自己留一段時間,坐下來好好認識藏在自己心中各種細緻的情緒顏色。
當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能覺知各種情緒:看得出哪些是有益於自己、哪些不處理就會化成情緒風暴將我們吞沒,這時我們才真正拿回情緒主控權、也才能過上一個自在且從容的生活。